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与服务 | 正文
【论文发表】我院教师在国际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土壤有机污染物修复机理相关的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10-16 03:20:04   发布人:

1013,我院吴彦霖副教授与复旦大学研究人员合作撰写题为“Synergizing Surface-Bound Radicals with Singlet Oxygen to Expedite Emerging Organic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in Soil-Based Heterogeneous Surface Oxidation”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环境类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CR一区,中科院一区TopIF=11.3在线发表并展示在EST网站首页。我院吴彦霖副教授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复旦大学董文博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一、研究背景和主要结论

复杂土壤环境中的新兴有机污染物(EOCs)的修复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然后往往EOCs在土壤中的降解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非目标背景物质太多,对活性氧物种(ROS)大量地消耗,以及土壤中传质过程受阻。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结构稳定的多相催化剂FeS,通过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选择性地持续生成活性氧物种。合成的FeSPDS有很好的活化作用,对卡马西平(CBZ)的去除率为95.44%,对共存的土壤物质具有很高的抗性和较强的pH耐受性。机理研究证实,CBZ的降解是由表面结合的SO4•–自由基和单线态氧(1O2)驱动的。FexSy中硫化物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加速了Fe(III)/Fe(II)循环。结果表明,目标污染物的氧化发生在土壤表面附近,而不是在溶液中,减少了传质距离,提高了活性氧物种的利用率。与均相体系相比,非均相体系的表面氧化具有更强的氧化能力、电子传递和传质效率。因此,其在较宽pH范围内具有修复土壤EOCs应用潜力。 

二、主要研究方法

 

1. 不同反应体系中CBZ(a)降解效果,(b)反应速率常数的对比,(c) PDS的分解效率和(d)与其他文献的对比

 

通过对土壤中CBZ的降解,初步考察了催化体系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如图1a所示。反应10 min后,在FeS/PDS体系中,CBZ的降解率就能达到95 %FeS/PDS体系的降解速率常数(kobs)是Fe(Ⅱ)/PDS17.3倍,并且比单独使用PDS时提高了20.9倍(图1b),证实了非均相催化剂FeS活化PDS的优越性和在土壤中显著的稳定性。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PDS残留浓度来评价PDS的分解和利用效率,如图1c。通过对比其他文献可知,本研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是最优的,如图1d

 

2. (a)不同淬灭剂对CBZ降解的抑制;(b)添加和不添加NaFEPR光谱;(c-d)表面结合的SO4•−自由基的共聚焦荧光图像;(e)NaF浓度对CBZ降解的影响;(f)添加FeS前后SO4•−瞬态衰减。

添加不同淬灭剂的实验证明了表面结合的SO4•−CBZ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而HO在该反应体系中不占主导地位。F离子可以促进表面结合自由基从催化剂本体释放到溶液中,NaF加入FeS/PDS体系显著增加了DMPO-HODMPO-SO4•−的信号强度,进一步证明了表面结合自由基的存在。以萘普生作为荧光探针,将其引入FeS/PDS体系后,在FeS 表面检测到了明显的荧光信号,这一结果表明形成了表面结合的SO4•−。随着NaF浓度的升高CBZ的降解效率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表面结合自由基释放到溶液中时,由于自由基寿命较短,传质距离有限,容易发生自淬灭,从而不能有效降解土壤中的CBZ。利用激光闪光光解-瞬态光谱技术探测了SO4•−的衰减,加入FeS后,SO4•−的衰减明显变慢,也证实了表面结合的SO4•−具有较长的寿命。

 

3. 反应前后FeS(a) S 2p(b) Fe 2pXPS光谱;(c) FTIR光谱;(d) XRD谱图 

S 2pXPS光谱显示反应前FeS中的主要硫物种为还原性硫种,包括S2-S22-Sn2-反应后,这些硫物种的总百分比从91.72%降低到68.88%,而氧化后生成的硫物种(SO42-)显著增加。此外,Fe 2p XPS光谱结果表明,Fe(II)Fe(III)的比例78.04%21.96%变为72.5%27.5%,表明Fe(II)部分转化为Fe(III)。反应前后的FTIR光谱结果显示,1111 cm-1FeS的强度增加并且在607 cm-1处出现新的峰,表明FeS表面S-SO42-的含量增加。XRD结果显示,反应前后FeS的物相和强度变化不大,说明该材料具有重复利用的潜力。

 

4. (a) 优化后CBZ的分子结构; (b) CBZ电荷分布及Fukui指数; (c) CBZ的降解途径; (d) CBZ及其降解产物的慢性和急性毒性; (e) 处理前后的土壤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通过UPLC-QTOF-MS和化学计算对中间产物进行分析,阐明了CBZ的降解途径;通过ECOSAR预测了CBZ及其中间产物的潜在急性和慢性毒性;通过在不同土壤中种植小麦并观察其生长来证实土壤修复的有效性。

三、总结

非均相介质对EOCs氧化降解的影响一直是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一个复杂而实际的挑战。其中,传质的局限性是非均相反应的固有缺陷,而在类Fenton反应中,这一问题一直被忽略。本研究中,探讨了非均相FeS/PDS体系对CBZ污染土壤的去除性能和传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FeS可以有效地活化PDS以降解CBZ,且大大优于其他活化剂。FeS/PDS体系能够连续生成表面结合态SO4•−1O2可在较宽的pH范围内有效降解CBZ。与单一Fe(II)离子相比,S2−S22−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从而加速了Fe(II)/Fe(III)的循环,提高了催化剂活化PDS效率。此外,这种非均相表面氧化可将活性氧定位在污染物附近,缩短传质距离并抑制自由基的自猝灭。在降解过程中鉴定出14种产物,提出了两条潜在的降解途径,证明了生态毒性的显著降低。总的来说,本研究为类Fenton非均相催化剂的开发和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4418


分享到:
相关信息